《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时间:2024-07-14 11:22:05
【推荐】《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推荐】《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爱心与教育》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1

什么是教育经典?经典就是你反复阅读,每一次回味都会有新发现;经典就是你任意选取书中的一个片段也能对教育教学有所启发;经典就是贴近生活,贴近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或许有那么一幕情节刚好与自己的经历发生了交叠。今天,我捧起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细细体会书中的教育故事,每一次阅读,脑海里都是他的经历与我的学生,我常常想是要怎样的一位老师,能得到每一位学生的爱戴,是要怎样的一位老师,能够将学生管理得秩序井然,又是怎样的老师,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心中充满希望的孩子——祖国的未来,我似乎在书中找到了一些答案。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李镇西老师真的是将这句话用自己的行动书写在他的教育道路上。你看书中那一幕幕师生的画面:学生生日时老师亲手送上一本书、一张贺卡、几句诚心的祝福,为学生办生日晚会,跟学生一起举行篝火晚会,一直关注高考落榜学生宁玮……令学生感动的同时,也折射出了师者崇高的师德风范,然而李老师却把这一切说成是"在还学生的债",这是何等的难能可贵!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而李老师时时都在收获!当看到学生精心准备的生日礼物时,那一刻,难道不是为人师者最大的幸福吗?常常有老师说,我们是在苦中作乐,苦的是教育的过程艰辛,乐的不就是学生对老师的关心与支持吗?当一个教师能够真正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获益,提升自己的时候,他收获的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李老师就是这样的幸福者!

从大学接触教育专业开始,我就常常会想以后成为一名人民教师我能为孩子做些什么,是上好每一节课教会他们专业知识?还是管理好班级秩序培养他们的行为习惯?其实这些都很重要,每一位孩子在每一个人生阶段都需要教师或家长的正确引导,我希望能做好每一位学生的指路人。但是现在真的成为了一名教师,我发现要做的远不是想得那么简单,所谓理想总是美好的,而现实往往是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我看到李老师在刚步入教育行业的时候也曾有过迷茫,有过困惑,但是他有他的精神目标,他坚持自己的教育理念,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苏霍姆林斯基的这一教育思想,对于李老师来说不仅仅是一句空话,而是深深融入李老师的血液当中,成了他一直以来的教育追求。所以他不仅仅在学生在校期间尽职尽责,即使在学生离开学校后仍牵挂着他们——所以他会给高考落榜的学生写信——"这个世界如同一个茂密的大森林:有高大的乔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参天的巨树,也有缠绕的藤萝,有鲜艳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勃勃生机。"他把学生比作"容器",要向这个容器里面注入高尚的道德思想,美好的情操教育。李老师这种广阔的胸怀、对教育的坚守不正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需要不断追求的吗? 书中的事例太多太多,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万同学生的故事。万同是书中的一个典型的后进生的形象,在李老师对他所写的近五十页的教育手记中,我深深地感到转化一名后进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与耐心。教育无法速成,它给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渐变的,甚至会经常周而复始地回到原点。而在这个信息化的社会,人们总是不免浮躁与急功近利,而教育是最不能急躁的事,所以每个教育工作者对孩子的耐心与恒心就显得非常难能可贵了。万同的每一个故事都让我的思绪翻涌,我问自己,如果你的学生中也有一个"万同"你会如何待他?如何去对待他的反复?我也许会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我想没有那么多的勇气与毅力。面对一个"万同"尚且那么困难,可想一个教师面对那么多的后进生该是多么大的挑战,但是,李镇西老师是怎么做的呢——长期地像对待万同那样对待每一个学生!在万同的身上,我看到转化一个后进生的过程是漫长而艰辛的,我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与信心。

合上书,我告诉自己,教育之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收拾好思绪,我要继续前行!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2

寒假读了李镇西老师所著的《爱心与教育》,起初只是出于假期继续教育的作业去完成,读到他从不忘记学生的生日,还在学生生日时给学生送上一份生日礼物;在课间经常和学生一起活动;在课余时间或假期中带领学生一起走进大自然;对班级中的优生、中等生、差生坚持按号轮流家访时我深深地被他的爱心所震撼;被他用全身心的爱心投入到教育事业所震撼;被他的一幕幕真实的、感人的故事所震撼;为他所教的学生而感到自豪和骄傲,从而让我深深体会到“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了解了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个性特征,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想,兴趣,爱好,才能,天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李镇西老师毫不掩饰自己对学生的爱,而这份爱总觉得与其他人爱有所不同。我看到过不同的老师表达过对学生的爱。有保姆式的爱,有恨铁不成钢式的爱,有施恩式的爱,无论哪种,总是在潜意识里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对象,这当然也没错,但我们能够非常明显地感觉到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感觉到为人师者深藏骨髓的那一份道德优越感。而李老师却不止一次地说过,学生的心灵往往要比教师纯洁得多,学生在道德上也往往高出教师,这是整部书中我最有感触的结论!所以李老师的爱是建立在真正的民主的基础之上的,是真正平等的爱,发自内心的爱,不含任何杂质的爱,而更重要的是,这份爱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李老师说:“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情感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弱势群体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很难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么好的教育!”是啊,爱是我们的语言,和学生相处,只有爱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只有爱才能换来学生的真心和信任,成为真正受学生爱戴的老师。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爱心和童心,是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我自己是非常赞同这话的。假如没有爱学生的心又何来的教育好学生呢?假如没有爱心和童心,又何来与孩子打成一片,更好地教育孩子呢?说爱心和童心是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再恰当不过了!

作为老师,你将你内心深处的爱心传递给你的学生了吗?自省过后,我发现自己做得的确不够。身为一名英语老师,由于带7个班,又不是班主任,所以平均与每班孩子相处的时间并不多,常常是这节课进这班教室,下一节又要到另一个班级上课。很少有时间和学生交流、谈心,所以学生对我也并不是特别亲近和了解,其实我是很爱他们 ……此处隐藏18174个字……长。

在我眼里,一个教师“制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师道中不乏煽情高手,但一个教师,能够长期地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这样地对待一个学生,难!这份长达五十页的转化一个学生的教育手记,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最翔实最感人的后进生转化手记。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这么一问,羞愧无比!在万同的身上,我看到了转化一个差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教师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哪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出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教师。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心中只有装满爱学生、爱事业的情感,才能闪现智慧的光芒,受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早上第一节是五一班的数学课,讲的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课堂上,同学们都争先举手上台演板。这时,王斌大声喊到:“老师,叫我。”我说:“你看你不举手就大声说话,而且声音还那么大,你还是在练习本上做吧!”于是我叫了其他同学上台做了。我心想:王斌,刚上课时你还和别的同学偷说话不认真听讲,才点名批评过又大声喊叫,怎么会叫你上台做题。这时,同学们都在练习本上做题,只有王斌在乱动。我便走过去说:“王斌,把本子拿过来让老师检查一下。”他把本子递过来,果真写的字歪歪扭扭,没带单位名称,也没有答。我让他补上,他极不情愿地写上了。我心想:真是没救了。原来王斌是上学期从武术学校转来的,纪律、学习一直都不好,而且还经常欺负班里的同学,老师们一提他直摇头。随着下课的铃响,同学们的课堂作业都差不多写完了,我说:“可以自由下课了。”我刚跨出教室,王斌飞似的跑到我面前说:“老师,这次我的课堂作业如果没错,你给我得个优吧!”我还没来的及考虑回答,他便没了踪影。

下午我改作业时,打开王斌的本子,做了几次作业,没得过一次优。今天的作业又是拉拉抹抹,歪歪扭扭,怎么会得优呢?以前规定过:作业写的又干净又正确,才能得优。我又细细检查了一遍,真是全对了,虽然看起来很脏,但每个字显然是认真写了,比原来的作业有所进步。给王斌的作业打个什么成绩呢?我想:为了调动他的学习积极性,鼓励他今后能好好学习,给他打一个“优”又何妨?于是我在他的作业本上郑重写了一个“优”字。

第二天,上课我一进教室。一眼看见王斌端端正正地坐在座位上,脸上带着笑容。这一节,他纪律很好,发言也很积极。这件事,让我感触很多。我们应该给所谓的后进生创造一次机会,多替他们着想,了解他们的内心需要,满足他们的需求。例如:一次演板、作业得一个“优”等等,给他们一次机会,相信他们会努力做得更好。

《爱心与教育》让我明白了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教育思想有所不同,教育风格各有千秋,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有爱才有教育”。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动人的微笑,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它们是哺育万物的阳光雨露,它们是滋补孩子们心灵的灵丹妙药。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15

经过半学期的认真阅读,读完了李镇西撰写的《爱心与教育》,其间我数次流下了眼泪.我不是一位多愁善感的学人,我为一位教师的爱心.童心.悲心.真心.信心自然的流下了眼泪.

《爱心与教育》是本成功的实例教育学;此书既有精要的教育阐述,又有典型的教例剖析.作者对逆境学生的关怀,对后进学生的转化,对优秀学生的培养,对心理教育的尝试,对有效德育的探索,有普遍的启发性,值得每一位教师一读.这是一本智慧与情感整合的教育学.作者做到了,言为人楷,行为示范,将心比心,以心换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真正做到: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根本宗旨。这本书言之有人,教之有人,讲真话,有感情,充满爱心。我读了深有感触:作为一名幼儿教师,爱幼儿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爱幼儿既是教师高尚品德的表现,又是一种教育手段。同时,也是师生心灵之间的一条通道,开启幼儿心智的钥匙。

幼儿教师从事的工作是非常繁琐的。面对的是一个个天真无邪的孩子,我们应该从身边发生的小事,细节做起。老子说过: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是啊,小事成就大使,精细形成习惯,细节也成就美好。抓细节与抓大事,抓重点,抓关键其实并不矛盾,因为任何整体都是由具体的小事构成的。任何成功又无一不是建立在细节之上的。只有我们注意完成细节,才能推动工作不断前进。而那些不期而至的伟大成绩也都是细节的魅力,是水到渠成后的惊喜。

细节体现素质,人的素质源于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点滴的积累。没有办法具体的量化,可却往往通过细节表现出来。因此,细节从深层次上渗透反映了一个人的修养,品德和道德意识。

做为从事幼儿园工作的我,只有以认真的态度做好本职岗位上的每一件小事,以责任心对待每个细节,把小事做好了,才会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最大的价值。从幼儿的一日活动开始,清晨,孩子来到幼儿园时,我会热情的去迎接,从家长怀里接过孩子:“你今天真漂亮,你真能干,自己走来了,今天早上吃了什么”让孩子一进幼儿园就有一份好的心情,让孩子明白,老师是多么的爱他们。晨间锻炼时,我喜欢与孩子一起玩,一起疯,并随时关注孩子的活动情况,如果热了,及时提醒他脱下衣服,并用干毛巾擦去孩子背上的汗水。活动结束时,我会督促孩子赶快穿上衣服,别着凉了。午餐时,我忙碌的穿梭在孩子的中间,随时关注他们的进餐情况,并告诉他们盘中餐的营养,看到他们吃的津津有味时,我觉得从没有什么比这更开心了,因为我想让孩子知道,老师是多么的爱他们。午睡时,我总是不厌其烦的为他们穿脱衣服,帮那个孩子掖掖被角,并让故事伴随孩子进入甜蜜的梦乡。孩子熟睡了,还不时的来回巡视,帮蹬被子的孩子及时的盖好,以免受凉。游戏时,我常常与孩子玩做一团,尽情享受童年的欢乐。当孩子不小心踩着别人时,我就引导孩子向别人说:“对不起”以表歉意。借东西时,我要求孩子对同伴说:请你把东西借给我好么?归还时,督促孩子说:谢谢!离园时,我提醒孩子跟老师同伴说:再见!

无数件小事,一个个平凡的细节,这就是我一天的工作:如涓涓溪流,滋润了我,也滋润了孩子。我让孩子明白了:爱人者才能被人爱,共有爱成为我们的追求,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时,我们的生命之花才会更加馥郁芬芳。

作为教师,这为人师表的神圣职业,走在这艰巨而漫长的育人之旅,我的一言一行也都在影响着孩子的成长。面对一个个纯真无邪的心灵,我们必须从每一个细节小事中关心尊重孩子,因为“事无巨细,皆教育”。记得心理学家盖杰和伯会纳说过这样一句话:表扬是最廉价的,最容易且最有效的,但也是最容易被人忽视的。我想,对于那些某方面能力不足的孩子,我们不仅仅要充分理解他们,宽容的对待他们,更要耐心的帮助,呵护,不断鼓励,表扬激励他们,使他们感到自身的价值所在,相信自己能行的,让他们从获得成功的体验中认识自己的长处,从而将自己的最大潜力发掘出来。我想,这就是爱的美丽吧!这就是这本《爱心与教育》的精髓吧!

当我再次捧起这本书的时候,我感到一股暖流在身体内流淌。我愿用自己的真心与爱心,让孩子们的脸上永远充满笑容,让他们的明天更加美好。

《【推荐】《爱心与教育》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