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

时间:2024-07-14 11:14:16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1

《十六年前的回忆》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感受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受到革命传统的熏陶感染。所以在教学前就要设计好引导的方法。首先我指导学生收集关于1927年前的中国的情况,认识军阀割据形势下,李大钊从事革命工作的危险性及李大钊同志的生平的资料。

在这基础上引导学生在自读的过程中找出需要深入体会的句子,重点在描写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言行的句子,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同学讨论,加深领会李大钊同志的精神。如,“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李大钊明知形势严峻,处境万分危险,但他竟革命事业看得比生命还重,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表现了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说明李大钊同志即使受过酷刑,仍保持这对革命事业坚定的信念和对人民深沉的爱。“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时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正因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不但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而且也不因亲人的哭喊而伤痛。相反,他要永“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人化悲痛为力量。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让学生感悟到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的赤胆忠心。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2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一篇回忆录,其充满了革命色彩与血肉亲情的一篇文章,同时也有不忘革命先烈,珍惜幸福生活的情感教育。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课前我要求学生搜集、查阅资料,了解当时中国的情况,认识军阀割据形势下,李大钊所从事的革命事业的危险性及李大钊生平。

上课伊始,我让学生展示、交流他们搜集的资料,通过交流和老师的补充,学生对李大钊这一人物的生平和背景基本了解了。再来导入课题――十六年前的回忆。读题,接着根据课题质疑――看了这一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结果学生纷纷举起了手:(1)我知道这是一篇回忆录,但我想知道这是谁的回忆,为什么是十六年前的?(2)十六年前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十六年后还依然记得清楚?(3)作者为什么十六年后还要把它写下来?到底想表达什么?面对这么多的问题,我想,让孩子们自学的机会来了。于是我抓住这一机会说:“同学们问得真好,如果想知道那我们赶紧读书吧,看谁读得最认真,最先弄明白,在书上做上记号。如果有弄不明白的请在书上标明。在独学中,学生个个都迫不及待地投入了对文本的研读中。接下来,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交流,不但解决了上述几个问题,而且知道抓住李大钊的语言、行动、表情描写等句子进行分析和体会。再加上我利用视频进行深情的范读和感情朗读指导,学生们在读中深深地感受到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

但是,一节课下来,仍然有很多问题:

1、课前搜集资料不全,孩子们对当时的社会背景不理解,所以对这位革命先驱的革命事迹在感悟上不深入,比较肤浅;

2、导学过程中,部分小组只对导学案中的问题进行了讨论,而没有提出自己读书的疑问,即使有,也都较为浅显;

3、老师的点拨还需要精当、适时;有时有越俎代庖之嫌。

总之,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师生都有收获,但也要不断改进学习方法。逐步让课堂“高效”起来!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3

上完这节课,给我留下深深的思考。

1、阅读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而是读者(教师、学生)与文本以及作者进行反复地,深层次地“对话”,在这“对话”的过程中,体验和领悟、探究与发现,把握与发展文本的内核之所在。如“李大钊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是学生在第一课时初读后留下的一个凸现课文主旨的问题,如何解决?只有再次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再次的磨合,通过“阅读--品析--议论--整理”的系列阅读活动,从中领悟到李大钊是一个对革命事业充满“信心”的人。这样文本中的具体文字恢复了生命,从而使学生得到了生命化的教育。

2、引导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应该是平等、互动的。但教师还应该抓住文本“热点”与“难点”,打造课堂的热源效应,打通课堂的壁垒,将阅读活动立体化,将平等对话互动化,将探究体验情感化。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文本是在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撞出有火花便是文化的积累,思想的熏陶,精神的积淀。如“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的信心呢?”这个问题的引出教师应服从学生的需求创设情境,调动兴趣,激活思维,体验情感。抓住本文重点,即人物语言、神态的描写,引导品味分析,入情入境

3、引导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应该是平等、互动的。但教师还应该抓住文本热点与难点,打造课堂的热源效应,打通课堂的壁垒,将阅读活动立体化,将平等对话互动化,将探究体验情感化。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文本是在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撞出有火花便是文化的积累,思想的熏陶,精神的积淀。如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的信心呢?这个问题的引出教师应服从学生的需求创设情境,调动兴趣,激活思维,体验情感。抓住本文重点,即人物语言、神态的描写,引导品味分析,入情入境,抓住坚决、常、轻易、哪能这些语言的关键词,抓住不慌不忙、惯有、严峻这些人物神态的关键词,采用换词(句)法点拨引导学生有的放矢地去与文本对话,使阅读教学融工具性与人文性为一体。总之,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不仅仅是平等的、互动的,还应该抓住关键的,化热点与难点为焦点,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中进行焦点访谈

4、与文本对话需要教师、学生的情感投入,与文本对话除了具有平等性,互动性,还应有情感性,因为语文学科的文本是无处不充斥着情感的东西,诗即思,言即情,所以,在引导学生认识李大钊这位伟大形象时,通过教师、学生与文本有感情的平等对话,即教师范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等;通过教师,学生与文本的互动对话,即教师的情感点拨,学生的情动辞发等一系列阅读活动。如引导想象,谈谈感想,谈谈心情的教学环节都较好地引发了读者(教师、学生)与作者、编者产生了共鸣--对李大钊同志的缅怀、崇敬、仰慕之情油然而生,达到了生本、师生、生生精神上的自由交流。

总之,一节课下来,使我深刻地感受到:理想的阅读,应该是课文--学生--教师--作者(编者)四者之间对话交流的平等互动关系,且富有情感的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4

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描写,体味人物神态的描写入手,以发展学生的自学和探索能力,全面发展学 ……此处隐藏5563个字……,了解李大钊先生的生平简介、课文写作顺序及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二课时重点理解课文中描写李大钊的重点词句及描写敌人穷凶极恶的词句,以便分析人物的内心活动,从而让学生感悟到李大钊不仅具有忠实于革命事业伟大精神和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而且作为父亲、作为丈夫,他还有着对家人深深地怜爱之情。第三课时重点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让学生体会父亲被害后家人的心痛及感受,并联系第一自然段,体会文章前后呼应写法的好处。随后就学生心目中的人物(可以是李大钊、李星华、李星华的母亲、军阀张作霖……)进行小练笔。现就第二课时反思如下:

在上课开始,我以让学生回忆文章主要内容为引入,以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和“被审时”为主线索展开新课的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有以下三点:

一是平时很少发言的个别同学积极地参与到问题之中并踊跃地回答问题;

二是同学们对文本的感情投入很深,朗读时很有感情;

三是同学们在进行分角色朗读“在法庭上”这一部分时,我被同学们的精诚团结所感动,因为我根本不知道让哪几个同学来表演,谁扮演父亲、谁扮演女儿、谁扮演法官和谁扮演母亲,就在这时,我不慌不忙地将主动权交给了班长,在班长的组织下,几位同学立刻有声有色地进行了表演。

最后,课堂在“从父亲又望了望我们的‘望’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的思考中结束。这节课是我上几次公开课以来第一次感觉比较成功的一节课,不过,在反思中也意识到了还有以下几点不足:

1、板书不够细心。一个好的板书就是一节课的精华,而我却将要点没有很好地写在黑板上。

2、长文短教的技巧还很欠缺。这是一篇回忆录,应该在理清“被捕前”和“被捕时”这两个方面的学法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在法庭上”这一部分,而我却没敢大胆地将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

3、如郑校长和几位老教师所评价的那样,我的课堂只注重让学生回答问题,而忽略了六年级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应尽量连句成段。这一点是我以前真的没有意识到的。我很感谢各位老师对我的指引,现在的教学中我也逐渐地培养学生的这一表达能力。

总之,学无止境,教无定法。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勇于尝试探索,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争取不断地进步。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13

一、成功之处

善于创设情境,以情境带动学生。导入部分的图配乐,为本课的教学奠定了基调,使学生一下子进入到一种庄重、缅怀先烈的氛围中来。

教学设计与课文有关的字词练习,是我这学期来的新做法。比如多音字、近义词、反义词、根据词语意思写出词语、根据字在词语的意思选出正确解释……方法多样,既让学生得到考试方法的训练,又让他们很轻松地掌握了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为进一步读懂课文做好铺垫。

在教学中,特别是放手让学生学习的时候,他们的发现很多,体悟很多都出乎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对于学生的每一次发言,我都予以肯定,同时也不放任自流,把自己的感悟再加进去,使之更合理更全面。

二、不足之处

在本课的教学中,领会文章前后照应的写法这一环节做得最让自己沮丧。学生不能领悟其好处,又接近下课了,未完成教学,我把前后照应的好处和课文结合后直接告诉他们了。但是,当学生不能体会时,教师的作用不就是点拨吗?有点矛盾了。

三、改进措施

教师主导地位与学生主体地位有机结合起来。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14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写的,全文通过回忆李大钊十六年前从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和被害后四部分来刻画李大钊通知的伟大,整节课通过两个课时的学习,学生从中深深的感受到了李大钊的伟大。

第一课时着重在了解李大钊,了解时代背景,从而理清文章的思路,但是因为学生对当时的历史背景的了解的有限性,导致自己预设的知识留下了一个小尾巴,如:对文章第一部分的品读不到位。第二课时主要是对文章的进一步分析与学习,整节课进行的很顺利,学生感悟的也很好,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学生的表述总是差一点点才能够达到理想状态,这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加的注意并侧重对学生这一方面的培养。还有一个遗憾的地方就是在后面对于本课的写作方法的指导上还是有些牵着学生往前走的意思,不是让学生自己从中获得更多的知识,虽然学生能够掌握并能熟练的运用这一知识,但是还是觉得自学成果会更好。

总之,这一节课进行的很顺利,学生和教师已经形成了一定的默契,但是遗憾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的练习还是有些少,这样总是让孩子们有一种好像语文课就是一味的分析课文,分析内容,而没有得到更多知识方面的锻炼。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15

如果教师本身就不大喜欢这篇课文,那教学效果无论如何也不会好。这是我上过这课后的感受。

上课之前,我对这课实在是不太喜欢。课后我再次看了一遍课文,我找不出自己为什么不喜欢它!

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回忆了父亲的“遇难”,语言朴实,文章采用了首尾照应的写法,突出了作者对父亲遇难事件的难忘以及对父亲深深的怀念之情!再读,我觉得是不是作者的描述太过理性而让我不喜欢呢?文章的作者是李星华,是李大钊同志的女儿!首尾照应的语句非常简单,反复朗读,透过简单的文字能够感受到作者心里对父亲遇难的刻骨铭心与悲痛欲绝,平淡中见奇!但是,这样的情绪学生如何体味呢?如何引导孩子们去体味文章所包含的丰富的感情呢?一直到课结束,我也没能解决好这个问题!

其次是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我在教学中没有处理好。“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这个句子的理解,我是是这样教学的。先让学生自由读句子,自己是如何理解这个句子的,让他们自己批注在书上。交流的时候,几乎没有任何过渡,孩子们就谈到了,正因为李大钊充满了革命必胜的信念,因此他能镇定自若,见了亲人,听了亲人的哭喊也不激动不悲伤!我觉得孩子的理解不错,已经到位了!因此我只在这里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片段:李大钊同志在法庭上虽然“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但是此时他有千言万语要对他的孩子,对他的妻子说啊,请您动笔写下来!孩子们写的片段中可以看出,孩子们的理解并不深刻。有的孩子只局限于儿女情长,他写的是让妻子和孩子好好活,好好抚养孩子成人;有的写的是李大钊同志对孩子的将来不放心,让孩子好好读书;只有少数几个孩子站在“革命”的高度,教育妻儿继续为中国的革命事业继续努力,并告诉妻儿革命一定会胜利的!听了孩子们的发言,我知道我没有处理好这个句子的教学。

这篇课文较长,学生认真地完整地读完一篇课文需要10多分钟,因此,课堂中给孩子们读书的时间还是不够的!到底该如何指导孩子们去读书呢?我乱无头绪!

明天还有一个班级的教学,我想我会尽量想办法处理好今天课堂中出现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我要好好研读文本,走进文本深处,悟到了文本的精髓,对文本有了自己的独特见解,才能较好地开展教学!

爱上文本,这是我上过这课后最大的感受!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